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

焦点要闻:男孩因“善心外包”引热议:对外同情心泛滥,对家人却无法共情?

2023-05-30 15:50:20

来源: 育小芽

出租车上,一名8岁男孩正满脸气愤地指责自己的妈妈:

“你就是个没教养的孩子!”


(资料图)

“就算是不给钱,看他一眼总是可以的吧?”

原来,男孩和妈妈在路边看到一位乞讨的老人,男孩觉得老人很可怜,非常同情他。

但还没等他请求妈妈帮忙救助这位老人,已经被妈妈拉着上了出租车。

上车之后,小男孩开始发脾气,于是有了刚才指责妈妈的那一幕。

这本是一条比较有趣的生活日常视频,但经过网络发酵后,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:

短短1年时间,小男孩的网络风评经历了“两级反转”,前后大相径庭。

事实上,这则视频拍摄自1年前,当初宝妈将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,小男孩曾受到众多网友的夸赞:

“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,长大后一定是有良知的男子汉。”

结果今年不知道谁又翻出了这则视频,经过传播后小男孩再度“翻红”,但这次大家给出的评价却截然不同:

“对妈妈没有共情却对别人有,证明他潜意识里觉得妈妈做什么都是应该的。”

“真正有教养的孩子,不会慷他人之慨说自己妈妈没教养吧!”

“这不纯纯的白眼狼!真是十月怀胎,生了个棒槌出来!”

网友们评价,小男孩的这种行为,就是典型的“善心外包”。

即把善心都给了外人,却对自己身边的人缺乏共情能力。

男孩是“善心外包”?

同样的视频,同样的事件,一年时间后人们给出的评价却截然相反,到底是这件事的本质不同,还是人们的思考方式发生了转变?

其实,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小男孩有没有真的“善心外包”,觉得妈妈付出理所应当,可以慷他人之慨,利用妈妈来满足自己的善心。

能感觉到,因为妈妈的“冷血”,小男孩确实很愤怒,也很着急,以至于缺乏基本的尊重,引来了网友们的口诛笔伐。

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,他只是一名8岁的孩子,其实本身就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。

出于强者对于弱者天然的同情心,亦或是小男孩本身就是多愁善感的性格,所以一时间对乞讨者产生共情,进而觉得妈妈“没教养”,才口不择言表达了出来。

因此我们不能依据一段短短的视频,就下定判断,这名小男孩真是所谓的“善心外包”。

更不能“一眼看大”,认为男孩小时候心疼外面的乞丐对妈妈恶语相向,长大了就变成对外脾气好,对内不负责的“老好人”。

归根结底,这只是男孩情绪爆发之下,冲动表达的结果,我们并不足以由此判定,他对妈妈缺乏基本的感恩之心。

当然了,对孩子而言,妈妈是名副其实的“付出者”,理应获得孩子的爱和尊重。

从这个角度来说,小男孩的行为确实不妥,妈妈应该提醒孩子:

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理所当然,即便是父母爱孩子,也是如此,只要别人对你好,就应当感恩。

除了教孩子学会同情,也要使其懂得感恩

从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来说,孩子3岁之后就会获得“理解型同情心”,即能够真情实感地理解他人的悲伤情绪,通过语言来表达自身的同情。

心里装着别人,体谅他人的处境,孩子的这份同情心得之不易。

但我们除了让孩子学会同情之外,也要教他们懂得感恩。

否则过于偏激的同情心,就会真的变成网友口中所说的“善心外包”,慷父母之慨,满足自己的善心。

尤其如今很多孩子总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,对父母的爱和付出习以为常,丢了一颗感恩的心,也寒了父母的心。

因此,我们作为父母,应该及时对孩子的观念进行引导,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,珍惜父母的这份“善意”。

比如平时让孩子也适当付出,为这个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奉献,父母适当在孩子面前“示弱”,让孩子也学会同情父母。

只有家长用合适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,孩子才能真切认识到父母的付出,不去因为父母没有帮助街边的乞讨者,而大声指责父母“没有教养”。

结语:

同情心、感恩之心,都是孩子美好的品质,在家庭教育中应该二者兼顾。

但孩子的同情心,不应该以牺牲对父母的感恩之心为前提,我们作为家长,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,让孩子既能认识到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应当,也能够保持住对于弱者的同情。

今日话题:你对这名小男孩的行为怎么看?

关键词:

最新新闻
回顶部